中國國學底蘊
中國國學,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當代文化中的精華相融的學術精髓。國學是一個上世紀二十年代產生的名詞。國學概念產生后其意義內涵較復雜,包括傳統學問、藝術、技藝等,在國學范圍最為知名的要數經史子集四部,同時四部中又以經學為首。
國學始于經學。經,古稱六經或六藝,后世經歷秦火,幾經輾轉,乃最終定為十三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南北朝至隋唐大略沿襲并整理,孔穎達箋注群經,為當時經學南北融合作出貢獻。史部實際也是繼承經學傳統,史筆即用春秋筆法,并采用經學中通三統、尊王攘夷、大一統、母以子貴等觀念,這是史部概況。子部是四部中最少的一部分,故將佛道典籍均填入子部,先秦諸子著作是子部最早來源,多歸于子部雜學之屬,以備與儒家參合互用,而兵農醫術等應用內容在子部則列為較下之學,易學中部分陰陽五行術數之類也在其列,如《六壬大全》、《三命通會》、《李虛中命書》等。集部有楚辭、總集、別集等分類,主要收錄歷代文藝方面作品,這一部分由于歷代作家不斷更新填充而蔚為大觀,如宋人著書就有數萬卷,而在江陵焚書之后天下藏書不過才兩三萬卷。
經史子集之外,如《西廂記》、《牡丹亭》之類可歸集部,又是藝術門類,也是國粹內容,在國學中也有一席之位。中國國學底蘊深厚包羅萬象,它是中華民族核心的價值理念和追求,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高度總結。
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