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無商品咨詢信息 [發表商品咨詢]
植物學、動物行為學、地質學、生態學、保護生物學等均是從博物學分化出來的學科。作為一種古老的、宏觀層面探究大自然的學問,博物學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監測、重建人與自然友好關系以及提升生活樂趣,仍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本書依據中國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NSII)2018年主辦的“植物博物學研討培訓班”授課和實習材料編寫而成,為國內首部針對植物學、博物學愛好者的講義,內容涉及博物學簡史、理念和當下定位,自然觀察的流派與方法,植物繪畫和植物攝影實用技巧,植物標本的制作與保存,植物圖片的數字識別,被子植物系統發育小組(APG)分類系統簡介,植物分類學在線資源使用,全球視野下博物學的公眾參與新聞傳播,中國國家植物標本館介紹等。出版本書的目的是復興并升級公眾博物學,既吸收當代科技的進展,又保持自己的特色,并為日益壯大的愛好者隊伍提供一部既有學術高度和專業水準,又有切實的指導性和操作性的規范講義,以系統性地增加其專業知識,提高其實踐能力與研究能力。參與本書編寫的專家學者來自國內一流院所,且長期活躍在博物學、傳統科普寫作、新媒體科普寫作領域,如劉華杰、顧壘、劉冰、林秦文、陳瑩婷等。
前 言 1 第一章 博物學簡史與當下博物學的定位 1 第二章 自然觀察和自然教育中的理性之路 47 第三章 植物博物繪畫技巧 58 第四章 植物攝影技巧 96 第五章 全球視角下博物學在科學新聞傳播中的應用 115 第六章 APG IV 系統介紹 130 第七章 植物分類學在線資源(包括數據庫)的使用 141 第八章 “花伴侶”——人工智能時代知識服務的新媒介 165 第九章 標本制作、裝訂與保藏 172 第十章 走進國家植物標本館 188 附 錄 202
馬克平,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亞洲區會員委員會主席。現任《生物多樣性》主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生態學雜志》《林業資源管理》副主編及National Science Review、BMC Ecology、Journal of Plant Ecology、Plant Ecology and Diversity、Forest Ecosystems等多個刊物編委。曾任國家林業局國家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副主任、住建部世界自然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北京生態學學會理事長等。在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和保護生物地理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表學術論文380多篇,其中SCI刊物200余篇,主編專著和學術論文集等20多部。近年來積極推動生物多樣性信息學在中國的發展,特別是生物標本數字化及其共享平臺的建設、全國生物物種編目、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絡建設等。
| 基本信息 | |
|---|---|
| 品牌/出版社 | 無版別 |
| ISBN | 9787301315200 |
| 條碼 | 9787301315200 |
| 編者 | 1 |
| 譯者 | -- |
| 出版年月 | 2020.12 |
| 開本 | 16開 |
| 裝幀 | |
| 頁數 | 236 |
| 字數 | 250 |
| 版次 | 1 |
| 印次 | |
| 紙張 | 一般膠版紙 |
暫無商品評論信息 [發表商品評論]
暫無商品咨詢信息 [發表商品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