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無商品咨詢信息 [發表商品咨詢]
1. 梳理我國武俠電影百年發展,剖析其中俠女形象之嬗變;
2. 系統講述人物形象創作。
在我國的文學作品中,“俠女”形象自古有之,邁入現代以來,這一形象隨著武俠電影進入現代大眾文化的再現系統,成為傳統與現代話語共同建構的一種女性形象。
就武俠電影的商業性而言,俠女是大眾娛樂消費下視覺奇觀的形式之一;而就武俠電影的人文性而言,俠女則承襲了中國文人以女性自喻的傳統,是諸多導演自我表達的敘事符號與美學載體。俠女不僅是武俠電影中重要的類型元素,也是使我們重新對中國武俠影像進行闡釋的切入點。
本書運用歷史研究、文化研究和電影批評等多種研究方法,對我國武俠電影進行文化史考察與文本分析,從文學和藝術的視角切入,對俠女形象進行文學和藝術理論分析,建立了文學和藝術研究領域中的女性研究范式。
周舒燕,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獲博士學位。2014—2016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與宗教研究系副研究員。2016—2018年,獲博士后國際交流計劃引進人才項目,擔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科研博士后,獲優秀博士后稱號。2018年10月,被評為蘇州大學優秀青年學者。主要從事電影批評、媒介文化研究與性別研究。
導論 俠文化傳統、武俠電影與俠女
第一節 俠文化與俠女
第二節 百年武俠電影中的俠女形象
第三節 女性主體的“形象比喻”
第一章 早期武俠神怪片中的俠女建構與白話現代性
第一節 俠女形象的現代轉化
第二節 俠義與言情:俠女的欲望與去欲望
第三節 從女妖到女俠:女性欲望及身體符號的轉變
第四節 現存的三部早期俠女電影(1929—1931)
第五節 俠女故事與新舊性道德的縫合:《紅俠》(1929)
第二章 邵氏新武俠電影的巾幗英雄與文化民族主義
第一節 邵氏武俠片的興起與俠女的重現
第二節 男性英雄主義江湖中的俠女:《大醉俠》(1966)與《金燕子》(1968)
第三節 三角關系中的欲望與“知己”:《保鏢》(1969)
第四節 三角關系之變形:《玉羅剎》(1968)
第五節 俠女師徒與女性社會紐帶:《鐘馗娘子》(1971)
第六節 從女俠聯合到群俠結盟:《盜劍》(1967)
第三章 胡金銓文人武俠電影中的女俠、儒俠與禪的思考
第一節 胡金銓與“文人武俠電影”
第二節 儒俠與女俠
第三節 神秘化的女性主體:《聊齋志異·俠女》
第四節 從俠女恩仇到禪宗:對儒與俠的超越
第五節 《迎春閣之風波》(1973)與“老板娘”形象
第四章 后新浪潮時期港產武俠片中的陰性氣質與奇情敘事
第一節 新浪潮與香港武俠電影的后現代轉向
第二節 走進浪漫愛:從《龍門客棧》(1967)到《新龍門客棧》(1992)
第三節 女性情欲與姐妹情誼的沖突
第四節 逾越的身份與欲望:《東方不敗》系列(1992—1993)
第五節 喜劇化“婦俠”:《方世玉》系列(1993)
第五章 從武裝到紅裝:改革時期銀幕俠女的性別氣質轉型
第一節 改革開放以來的武俠片商業浪潮
第二節 功夫女星:民間俠義中的“鐵娘子”改造
第三節 家族/民族重負下的女性:《武當》(1983)
第四節 重寫兒女英雄:《俠女十三妹》(1986)
第五節 被放逐的“世外高人”:《呂四娘》系列(1988—1989)
第六章 新世紀以來的華語武俠電影與性別倫理重構
第一節 全球化背景下的武俠大片與俠女的隱退
第二節 欲望與禁制的武俠美學:《臥虎藏龍》(2000)
第三節 俠女歸家的(不)可能性:《劍雨》(2010)
第四節 俠女復仇的倫理悖論:《一代宗師》(2013)
第五節 《刺客聶隱娘》(2015)與侯孝賢的跨界江湖
結語:江湖光影中的性別倫理學
參考文獻
致 謝
| 基本信息 | |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 ISBN | 9787522539096 |
| 條碼 | 9787522539096 |
| 編者 | 周舒燕 著 |
| 譯者 | -- |
| 出版年月 | 2025-08-01 00:00:00.0 |
| 開本 | 16開 |
| 裝幀 | 平裝 |
| 頁數 | 288 |
| 字數 | 257000 |
| 版次 | 1 |
| 印次 | 1 |
| 紙張 | |
暫無商品評論信息 [發表商品評論]
暫無商品咨詢信息 [發表商品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