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無商品咨詢信息 [發表商品咨詢]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城市風貌特色模糊、衰微的趨勢,是源于“緣結”是以市場機制為主導,經濟要素作為主要的有效因子,而城市風貌特色維育的途徑是通過政治“緣結”的介入,對經濟“緣結”進行干預和控制,并且利用宏觀控制、中觀分布和微觀機制的融貫作用,才能實現地方性、地域性、特殊性的回歸。本書試圖在復雜思維范式下,采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通過理論嫁接、比較分析、實證考察,獲取以下結論:城市風貌是一個復雜適應系統,它的形成是一個生成的過程,即從“潛存”、經“緣結”再到“顯現”的過程,其中“潛存”與“顯現”是一種間接的關系,需要通過隨機影響因子——“緣結”的作用才能實現從“潛存”向“顯現”的轉化。 根據上述總體性的結論,選題從以下五個主體章節展開研究:現代生成思想多向度溯析;城市風貌系統的生成原理;城市風貌系統的生成特征;城市風貌系統的生成與演化機制;城市風貌特色的生成路徑。
前言
1 緒論
1.1 選題緣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選題來源
1.1.3 選題意義
1.2 城市風貌研究綜述
1.2.1 城市風貌概念辨析
1.2.2 城市風貌研究動態
1.2.3 城市風貌研究述評
1.3 研究內容、方法與框架
1.3.1 研究內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2 現代生成思想多向度溯析
2.1 “生成”概念與內涵
2.2 物理生成現象描述
2.2.1 宇宙的創生
2.2.2 粒子的轉化
2.3 現代生成哲學的思想
2.3.1 懷特海的生成原理
2.3.2 玻姆的生成序理論
2.3.3 德勒茲的生成理論
2.3.4 金吾倫的生成哲學
2.4 現代科學的生成思想
2.4.1 霍蘭的受限生成過程
2.4.2 李曙華系統生成科學
2.4.3 苗東升的系統生成論
2.4.4 劉勁楊的整體生成論
2.5 復雜性科學的生成理論
2.5.1 分形理論
2.5.2 超循環理論
2.5.3 CAS理論
2.6 小結
3 城市風貌系統的生成原理
3.1 城市風貌系統生成論解析框架
3.1.1 復雜性科學理論的整合效應
3.1.2 城市風貌傳統理論的生成觀
3.1.3 城市風貌生成論的解析框架
3.2 城市風貌系統生成觀
3.2.1 適應性系統觀
3.2.2 生滅性過程觀
3.2.3 自組織演化觀
3.2.4 涌現性整體觀
3.2.5 全域性信息觀
3.2.6 差異性整合觀
3.2.7 共生性生態觀
3.3 城市風貌系統生成原理
3.3.1 相關概念
3.3.2 生成過程
3.3.3 生成邏輯
3.3.4 生成原理
3.4 案例解析
3.4.1 風貌意的創新
3.4.2 宏觀約束引導
3.4.3 微觀機制作用
3.4.4 風貌形的涌現
3.5 小結
4 城市風貌系統的生成特征
4.1 城市風貌系統要素
4.1.1 風貌質料
4.1.2 風貌組分
4.1.3 自主體
4.2 城市風貌系統緣結
4.2.1 力場作用
4.2.2 流體組織
4.2.3 緣結模式
4.3 城市風貌樣態和事態
4.3.1 系統樣態
4.3.2 系統事態
4.4 小結
5 城市風貌系統的生成與演化機制
5.1 城市風貌系統生成因子
5.1.1 基礎性因子
5.1.2 個體驅動力
5.1.3 集體引導力
5.2 城市風貌系統生成機制
5.2.1 標識機制
5.2.2 積木機制
5.2.3 適應機制
5.2.4 案例分析
5.3 城市風貌系統演化動因
5.3.1 自主體更替
5.3.2 組分更新
5.3.3 環境變化
5.4 城市風貌系統演化機制
5.4.1 廣義目的機制
5.4.2 競爭協同機制
5.4.3 信息分形機制
5.4.4 受限涌現機制
5.4.5 超循環更新機制
5.4.6 案例分析
5.5 生成原理的原則與方法
5.5.1 整體原則與系統方法
5.5.2 過程原則與動態方法
5.5.3 時間原則與文脈方法
5.5.4 信息原則與傳播方法
5.5.5 事件原則與節事方法
5.5.6 貫通原則與融貫方法
5.6 小結
6 城市風貌特色的生成路徑
6.1 特色生成路徑
6.1.1 特色概念界定
6.1.2 特色生成原則
6.1.3 特色干預機制
6.1.4 特色顯現方式
6.2 特色生成環節
6.2.1 宏觀約束承繼化
6.2.2 中觀分布鮮明化
6.2.3 微觀機制創新化
6.3 特色組織方式
6.3.1 特色樣態信息組織
6.3.2 特色事態信息整合
6.3.3 特色感知系統部署
6.4 案例解析
6.4.1 福州城市風貌的演化特征
6.4.2 城市風貌特色的宏觀約束
6.4.3 城市風貌特色的中觀分布
6.4.4 城市風貌特色的微觀機制
6.5 小結
7 研究結論
7.1 研究結論
7.1.1 城市風貌的定義與內涵
7.1.2 城市風貌系統生成原理
7.1.3 城市風貌系統生成與演化機制
7.1.4 城市風貌特色生成路徑
7.2 研究創新
7.2.1 解析了城市風貌系統的生成原理
7.2.2 歸納了基于生成原理的研究方法
7.2.3 發掘了城市風貌特色的生成路徑
7.3 后續研究
7.3.1 立意生成機制研究
7.3.2 擬態布局量化研究
7.3.3 節事組織方法研究
參考文獻
后記
楊昌新,福建工程學院副教授/高工、碩導,重慶大學博士,淡江大學訪問學者,國家注冊城市規劃師,一級注冊建筑師,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專家庫專家。長期致力于城鄉規劃科研、教學與實踐,主持并參與“福建省歷史建筑認定導則”、“福建省鄉村建設歷史文化保護線的劃定導則”、“福建省村莊風貌導則”等科研課題21項,其中省部級3項、市廳級5項;主持完成了城鄉規劃項目兩百余項,發表論文于《建筑學報》、《城市發展研究》、《城市問題》、《新建筑》等中文核心刊物16篇,獲省級以上規劃設計獎5項。
| 基本信息 | |
|---|---|
| 品牌/出版社 |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
| ISBN | 9787112248834 |
| 條碼 | 9787112248834 |
| 編者 | 楊昌新 |
| 譯者 | -- |
| 出版年月 | 2020.04 |
| 開本 | 小16開 |
| 裝幀 | |
| 頁數 | 240 |
| 字數 | 397 |
| 版次 | 1版1次 |
| 印次 | |
| 紙張 | 一般膠版紙 |
暫無商品評論信息 [發表商品評論]
暫無商品咨詢信息 [發表商品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