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無商品咨詢信息 [發表商品咨詢]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技術全面而又深刻地改造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場域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技術生存邏輯以前所未有之勢成為支配人和社會生存的形式。
在這一技術變革下,人的內在精神發生較大的變化,人的內在品質和穩定性被打破,人與技術出現了雙向建構:一方面網絡技術為促進人類本性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方式和路徑,另一方面又放大了人性之惡的力量,給人和社會的發展帶來極具破壞性的后果。因此,本書在此基礎上主要探討互聯網文明視域下網絡技術與人性之間的關系及兩者之間相互作用,探討互聯網文明視域下人性的展現狀況,進而探討在互聯網時代如何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導論
第一章 人性論的歷史嬗變與發展
第一節 中西方人性論思潮的歷史演進
第二節 人性對社會秩序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第三節 現代社會的人性場域轉變及人性基礎的改造
第二章 網絡社會形態中的人性考察
第一節 網絡社會形態中的人際互動
第二節 網絡社會形態中影響人性的動機
第三節 網絡社會形態中的人性結構
第四節 網絡社會人性與現實社會人性的對比考察
第三章 網絡對人性實現的推動作用
第一節 網絡推動人的基本需要滿足
第二節 網絡促進人的精神世界與情感世界更加豐富
第三節 網絡促進人的創造性發展
第四節 網絡促進人的自由的實現
第四章 網絡社會中的人性異化與人性殘缺
第一節 網絡經濟的不正當參與扭曲人的逐利本性
第二節 網絡虛擬交往導致人的現實感減弱與孤獨感增強
第三節 網絡的工具性與娛樂性引發個體過度網絡依賴
第四節 網絡虛擬技術消解人的道德性
第五節 網絡技術空間中的理性意識缺失與群體極化
第五章 消解網絡時代人性異化的路徑選擇
第一節 打造人性化的網絡公共空間
第二節 完善網絡空間理性制度
第三節 規范網絡公共空間的參與行為
結語
參考文獻
劉慧園,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博士,煙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網絡社會治理、數智社會治理等。在《中國黨政干部論壇》等核心期刊發表文章5篇,參與國家社科基金1項。
| 基本信息 | |
|---|---|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01207865 |
| 條碼 | 9787201207865 |
| 編者 | 劉慧園 著 |
| 譯者 | -- |
| 出版年月 | 2025-08-01 00:00:00.0 |
| 開本 | 其他 |
| 裝幀 | 平裝 |
| 頁數 | 212 |
| 字數 | 280 |
| 版次 | 1 |
| 印次 | |
| 紙張 | 一般膠版紙 |
暫無商品評論信息 [發表商品評論]
暫無商品咨詢信息 [發表商品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