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無商品咨詢信息 [發表商品咨詢]
了解過去的中國社會,對我們今天的普通人來說,重要嗎? 我們今天的文化、傳統、習俗、審美等諸多方面,仍然深受過去長期形成的社會行為和文化傳統影響。了解過去,我們才能更自在地活好當下。
而通常,我們了解的歷史,多是王侯將相、知識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書則聚焦微歷史,以微觀和宏觀相結合的方法,從一個個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從而展現人口的變遷、衣食住行、農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會、風俗習慣、文人與教育、宗教信仰、法律與社會、宗族與家庭等等,讓大家看到更細節的中國。
本書分為上、下兩卷。
上卷聚焦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與文化。人們為什么會“以貌取人”,服飾是如何反映階層和社會變遷的?廚房里的必需品與人們的環境和生活習慣有什么樣的關系?古代的轎子、車、船有什么獨特發展歷程?從集市到城鎮,這種流通與集散的網絡是如何形成的?真實的“勾欄”“瓦舍”是我們以為的勾欄、瓦舍嗎?古人為什么喜歡翻老黃歷?“十里不同俗”,傳統社區的人們是靠什么凝聚起來的?古代真的無“禮”寸步難行嗎?
下卷則講述家族、群體和法律。家族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基石,宗族力量不容小覷,那宗族是一個使錢生錢的公司嗎?在傳統的儒家社會,法律的制定是從哪里出發的?傳統社會的那些酷刑與刑具,是怎么發明出來的?除了廟堂,江湖上的三教九流、黑幫會社靠什么來管理?中國傳統社會有“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文人們真的都“書畫琴棋詩酒花”,詩意地棲居?
看歷史就像看電影,我們會看到全景、中景,但更真實的情景可能來自近景與細節。我們只有把歷史放在顯微鏡下,傾聽普通人的聲音,才能看到更鮮活、更有血有肉的歷史,感受中國社會的煙火與溫度。
目錄
上卷:人、日常和文化
自序:觀察中國社會的宏觀和微觀視野 7
導言:發現中國社會 12
第一章 人口,是資源還是負擔? 16
中國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18
觀察中國人口,從四川一個小鄉場開始 19
人口多,到底是負擔,還是資源? 23
南強北弱?歷史上是從來如此嗎? 27
我們的祖宗從哪里來? 34
人口大遷徙:《桃花源記》里的人都是從哪里來的? 35
“現無十世老成都”:四川人,你們來自哪里? 41
你家的家譜上記載了什么移民故事? 48
人口后面的大道理 53
四億大關,人丁繁盛會帶來怎樣的社會影響? 54
太平天國:人口過剩的原因導致人口大量消亡的結果 60
古代中國的階層是“開放的”,人們可以實現階層的跨越 65
第二章 回到最根本的需求:衣食住行 72
衣:以貌取人? 74
服飾顯示的等級和地位 74
不同朝代的“時裝”是什么樣的? 79
從旗袍到中山裝:服飾的政治 84
食:舌尖后面的中國 89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廚房的必需品 89
從辣椒到番茄:沒有外來作物的引進,我們的餐桌會非常乏味 94
烹飪術爭奇斗艷 99
住:建筑的美學想象 103
田野、院落和茅草屋:農家的居住形態 103
騎樓、土樓和四合院:建筑的用途和風格 108
城墻是安全的保障 112
行:人們不再隔絕 115
橋梁:讓連接成為可能 115
雙腳行萬里:從轎子、雞公車到人力車 118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前現代的中國通訊 122
“客商”的旅行路線:物流的前世今生 126
第三章 農業是社會的根基 134
農國的生活 136
黑土地,黃土地:汗水澆灌的種植業 136
農村的先輩過著怎樣的生活? 140
農民的經濟學:懂得經營就能生存并發展 145
與天斗,與地斗 149
我們能夠征服自然嗎?還是生存環境的報復? 149
東方專制主義:治水與中國集權制度 154
如何面對自然災害? 159
水:文明和生命之源 164
“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都江堰造就了人間天堂 164
血與淚的爭水史 168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崇拜與江南水鄉 172
第四章 從集市到城市 179
集市與交易 181
農民都有發達的生意頭腦:去農村趕集 181
集散與流通:場、市集和城鎮網絡的形成 186
縣官、士紳和圣諭:鄉村的管理與控制 190
手藝人、小販和商人 195
手藝人的表演:今天何處尋? 195
走街串巷的小販:他們演奏了城市生活的交響樂 199
坐商和行商:商業文化豐富了城市景觀 203
經濟與娛樂 207
“人山人海地做生意”:廟會的經濟和文化魅力 207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從“勾欄”“瓦肆”到城市公共空間的形成 211
街坊鄰居的紐帶:城市認同從這里開始 215
市民的城市 219
“精明的城市人”:市民是很復雜的群體 219
從土地會到善堂:社會的管理不需要國家的介入 224
“公共領域”:這不是一個西方的概念 229
第五章 文化的隱藏密碼 238
老黃歷:神秘的權威 240
為什么要翻老黃歷?因為日常生活沒有了它還真不行 240
春天的初雷,驚醒了地下蟄蟲 244
“不務天時則財不生,不務地利則倉廩不盈”:天時、地利、人和 248
娛樂與禮儀:融進文化血液 252
“斗巧爭奇,漸趨淫邪”的地方戲:是改良,還是禁止? 252
爆竹對著赤膊的舞龍人身上發射:節日慶祝的快樂與痛苦 256
登基大典、萬壽節和冰嬉:國家慶典為了什么? 260
一個禮治的社會:無禮寸步難行 264
婚禮:婚禮前母親告訴女兒有關做妻子的一切,惟獨不講性 264
喪禮:傳統的喪葬禮儀與其說是死亡儀式,不如說是生命的儀式 269
祭禮:“社”字就是把土地神化,即祭祀土地的祭禮 274
第六章 民眾的精神和物質世界 282
“三里不同俗” 284
“洗三”、“曬衣”、“小填倉”:北方特有的風俗 284
“薺菜馬蘭頭,姊姊嫁在后門頭”:從飲食延伸出的南方風俗 289
“你騎過的馬隨你去了,它會保佑你的靈魂”:多樣性的少數民族風俗 294
人際關系:見證生活的每個維度 299
“嘿,吃了嗎?”:看中國傳統社會的街坊鄰里 299
祭拜土地神:傳統社區的人們是如何凝聚起來的? 304
“你大姨家的姑娘的嬸子家的侄媳婦”跟你是什么關系? 308
日常生活空間:不可思議的茶館 313
“江南十步楊柳,成都十步茶館”:為什么人們需要那么多茶館? 313
茶館不僅僅是喝茶的地方,也是市民的“自由世界” 317
敷臉、理發、掏耳朵:還有什么行當茶館里不能做呢? 321
物質文化的傳承 325
家具家家有,歷代各不同:從家具看中國物質文化的歷史 325
蘇東坡的玉帶藏在鎮江金山寺,后面有著古董收藏的故事 330
麻將牌小乾坤大:小小的麻將有大學問 335
第七章,信仰的無窮力量 342
佛在山中還是佛在心中? 344
“南朝四百八十寺”:佛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344
僧侶的世界:“奸道淫僧”還是“高僧論道”? 349
善男信女:一個人數最多但是松散的宗教群體 354
神秘的道山 358
神仙方術、官方宮觀:思考自然與人的關系 358
驅鬼、煉丹、陰陽采補:道士所呈現的虛幻世界 363
講 物質不滅:道教的哲學與科學 368
蕓蕓眾生的信仰 372
招財進寶,日進斗金:財神的歷史 372
世俗化的民間信仰:媽祖與灶王爺 377
鎮百鬼、厭災殃:泰山石敢當 381
宗教的沖突與融合 385
商人帶來的信仰:回教在中國的傳播軌跡 385
三教同源?:宗教沖突和融合 389
“上帝”是怎樣降臨神州大地的? 394
下卷:家、群體和法律 1
第八章, 家族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基石 7
不容小覷的宗族力量 10
宗法與國家:血緣關系是權力結構的基石 10
誰握有生殺大權:族權與父權 14
“紳為一邑之望,士為四民之首”:鄉紳與紳權 18
宗族的管理也是一門學問 22
祭祀祖先、勤于耕讀:族規與實施 23
宗族就是一個使錢生錢的“公司”? 28
族學:老祖宗為你提供獎學金的教育機構 33
家庭關系:映射出社會形態 38
父子:男人的世界 38
夫妻:社會的最小組織單元 43
兄弟:人格與行為 48
文學中的宗族角色 53
紅樓遺夢:女性如何在傳統宗族中生存 53
巴金小說中的大家族:新舊兩代人的沖突 58
白鹿原上的恩斷情仇:風雨飄搖中的宗族與國運的起伏興衰 62
66
第九章,“法制”國家但不是“法治”國家 70
法律從何而起? 72
從儒法之爭到法律的儒家化:法律的制定從何出發? 73
官員集行政權、司法權和監督權于一體:法律的編纂與施行 78
刑事是“重事”,民事是“細事”?:清代律法中的刑事與民事訴訟 82
體罰和酷刑 87
罪犯、衙役、州縣官:違法就要受罰 88
手銬、腳鐐、傳染病:傳統中國社會的監獄 93
五毒備嘗,肢體不全:監牢中的私刑 98
文學中的法律 103
人情還是法律?:《儒林外史》中的“違法”現象 104
欲望的世界:從《金瓶梅》看中國古代法律中的犯罪問題 108
葫蘆僧亂判葫蘆案:從《紅樓夢》看中國古代的法律 112
經典中的三個“大案” 116
六月飄雪:竇娥的悲劇 116
由金錢引發的悲喜劇:十五貫 121
包龍圖打坐開封府:鍘美案 125
第十章,游離在社會邊緣的人群 134
在社會上混,還是要靠實力 136
鏢行天下:鏢局 136
“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武術和門派 141
橫行在波濤之上:海盜 146
掙扎在下層社會 151
秦淮八艷和八大胡同:是墮落還是風流? 151
“乞兒行好事,皇帝做媒人”:乞丐的傳奇世界 156
前面是“笑傲江湖”,后面是血雨腥風:江湖游民 161
誘惑:金錢、鴉片和人口買賣 166
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從賭博的歷史看中國社會的變遷 166
吞云吐霧:鴉片使社會沉淪,家庭破碎 171
賣身為奴:他們何日能夠再見天日? 175
第十一章,江湖和廟堂的對立 182
動搖了清王朝的根基 184
白蓮教:正統下最大的“異端” 185
降神附體、扶清滅洋:義和拳的起源與發展 189
教門:邪教異端還是農民革命? 193
秘密會社的起源和發展 198
歃血為盟、反清復明:從天地會看中國秘密會黨的形成 199
啯嚕、《海底》和湘軍:哥老會的形成和發展 203
袍哥是神秘世界 208
黑幫與民國政治 213
青紅幫:青幫還是紅幫? 214
黃金榮與杜月笙:青幫最后的黃金歲月與消亡 219
扶乩、斂財、稱王:秘密道門 223
第十二章,道不盡、說不清的文人社會 230
現實當中的文人世界 231
教書先生是科舉落第文人的一種職業選擇 231
師爺: “佐人為治,勢非得已” 236
巾幗奇才:中國歷史上的才女 241
閑情雅致:詩、園林和琴棋書畫 246
詩意的棲居:江南私家園林的文人生活 246
傳統中國文人的“朋友圈”:文人之間的社交應酬 251
書畫琴棋詩酒花:遙想傳統文人的雅致世界 256
經典文學中的文人社會 260
《儒林外史》:諷刺筆觸下的科舉文人 260
從“三言二拍”看文人的生計和愛情 264
從《浮生六記》看文人的衣食住行 269
第十三章,艱難的上升之路 278
278
唯有讀書高 280
科舉制度:傳統中國社會的“小升初、中考和高考” 280
金榜題名時:那些趕考的書生們 285
書生治國:科舉制度能選出真正的人才嗎? 290
書籍印刷文化 295
儒家經典和應試資料:書籍的制作和流行 295
大眾讀物:不同時代的暢銷書都有啥? 300
印刷與販賣:古人比我們更愛讀書嗎? 305
古代的教育機構 310
官學:國家投資教育是中國的傳統 311
私學:民間力量辦學超過了官方的投入 316
胸懷大志的書生不怕撒熱血:東林書院、東林黨和復社 321
教育的脫胎換骨 326
歐風美雨吹拂華夏:舊學的沒落與新學的興起 326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終結:從三從四德到女子學堂 330
廢科舉,興學堂:中國亙古未有的大變局 335
第十四章,遠離國家的社會自治 344
跨越地域,連接銀錢 346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會館 347
匯通天下:賬局和票號 351
銀元寶與孔方兄:錢莊 355
地方社會穩定的基石 360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善堂與慈善事業 360
遠親不如近鄰:傳統社區組織 365
縣官不如現管:里甲和保甲 370
組成團體,保護自己的利益 375
一切權力歸農協:農會 375
商人的力量:商會 380
自由結社時代的來臨:職業團體的博興 385
進入政治舞臺 390
勞工的政治覺醒:從行會、工會到工黨 391
教育救國:中國文人的新使命 395
暗殺、犧牲和流亡:從維新到革命的政治派別發展 399
結論:怎樣認識中國社會? 409
中國社會的演變:王朝更迭不是沒有進步 410
中國社會的結構:集權的社會結構是不穩定的 417
中國社會的動力:強社會才是唯一出路 425
王笛,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澳門大學講席教授。
曾任美國得克薩斯A&M大學歷史系教授,英文學術季刊《中國歷史前沿》(FHC)共同主編、中國留美歷史學會會長等。作品曾獲美國城市史研究學會最佳著作獎、首屆呂梁文學獎、中國會黨史學會最佳著作獎等。
主要關注中國社會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觀史的研究。
代表著作有《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游區域社會研究(1644—1911)》《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茶館: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與復興(1950—2000)》《袍哥:1940年代川西鄉村的暴力與秩序》《從計量、敘事到文本解讀:社會史實證研究的方法轉向》《那間街角的茶鋪》《消失的古城》等。
| 基本信息 | |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ISBN | 9787521747614 |
| 條碼 | 9787521747614 |
| 編者 | 王笛 著 著 |
| 譯者 | -- |
| 出版年月 | 2022-10-01 00:00:00.0 |
| 開本 | 32開 |
| 裝幀 | |
| 頁數 | 888 |
| 字數 | 622 |
| 版次 | 1 |
| 印次 | |
| 紙張 | 一般膠版紙 |
暫無商品評論信息 [發表商品評論]
暫無商品咨詢信息 [發表商品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