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無商品咨詢信息 [發表商品咨詢]
在差異中尋找共識,在傳統中發掘現代性
在比較中審視法律背后的文明基因
為“中國式法治”探尋文明注腳
為中西法文化的對話架設理性之橋
《殊途同歸:中西法文化的暗合與差異》是一部深刻探討中西方法律傳統異同的學術力作。范忠信以宏闊的視野和嚴謹的考據,從“原罪”觀念、自然法思想、親屬容隱制度、性犯罪懲治、道德刑法化等關鍵議題切入,揭示中西法律文化在表面差異之下的深層暗合,并剖析其背后的哲學、倫理與社會根源。并且,敏銳地指出:中西方法律傳統在親屬容隱、嚴法治吏等問題上的“殊途同歸”,恰恰印證了人類對正義與秩序的普遍追求。它既是一部法律史專著,也是一部文明對話錄,為關注中西文化比較的讀者打開一扇思想之窗。
范忠信 曾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和獎章,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當代中國法學名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著有《情理法與中國人》、《明刑弼教:中國法律傳統的基本精神》、《殊途同歸:中西法文化的暗合與差異》等。
目錄
第一章 原“原罪”:中、印、歐犯罪終極原因說比較
一、《圣經》原罪說的法哲學含義
二、“摩耶(幻)”與印度哲學之原罪觀
三、“人欲”與中國哲學之原罪觀
四、原罪說、法律觀與宇宙觀
余論:一體化宇宙觀的意義
第二章 “法自然”與“自然法”:中西比較
一、西方“自然法”說兩大核心內容
二、中國“法自然”說基本要義
三、中西法理歧異及其根本原因
第三章 中西法觀念之比較
一、關于法的定義(形式、本質)
二、關于法的起源
三、關于法的作用和目的
第四章 從中西比較中認識中國法傳統特征
一、關于中國法的形成(起源)
二、關于中國法的家族本位
三、關于中國法的刑事化(公法化)
四、關于中國法的封閉體系
五、關于中國傳統律學
尾語
第五章 中西法律傳統中的“親親相為隱”
一、親屬容隱制度的歷史發展與階段特征
二、中西文化傳統中的親屬容隱制同異
三、不同社會制度中的親屬容隱制同異
四、不同法系中的親屬容隱同異
結語
第六章 親屬容隱制的本質與利弊:中外共同選擇的意義
一、親屬容隱制的本質
二、親屬容隱制的利弊
三、容隱制與法治理想:共同選擇的意義
第七章 “親親尊尊”與親屬相犯:中西刑法的暗合
引 言
一、中西“親屬相犯”律之不謀而合
二、中西暗合之因由及差異之思考
三、近百年中國法制變革的教訓
結語
第八章 中西倫理與法律中的“和奸罪”
一、中西懲治“和奸罪”之法不謀而合
二、中西法的相同宗旨及某些差異
三、“和奸罪”與中國法律近代化的失誤
第九章 西方法的市民精神與中國法的親倫精神之比較
一、從“人民觀”看中西法不同的倫理精神
二、從法律起源論看中西法不同的倫理精神
三、從至上權威觀看中西法不同的倫理精神
四、從審判模式看中西法不同的倫理精神
結語
第十章 性犯罪懲治:中西刑法“嚴法治吏”傳統的暗合
一、只以官吏為犯罪主體的性犯罪
二、官吏有犯加重處罰的其他性侵害罪
三、我國現行刑法相關缺陷及其反省
第十一章 道德刑法化:西方刑法與中國舊法同趣及其意義
一、關于見知危難、冤獄不予救助、報告、申雪之罪
二、關于遺棄原無法定養護義務對象之罪
三、關于逃避與犯罪作斗爭責任之罪
四、關于其他“道德犯罪”
五、關于刑法與精神文明關系的一點思考
第十二章 公民社會決定法治:從西方經驗看中國
一、公民社會是法治社會的前提或基礎
二、公民社會生活是法治規則的源泉
三、公民社會是法治的重要執行者
四、中國公民社會的積弱與健全之道
第十三章 大陸法系對中國法律的影響
一、大陸法系對清末法制改革的影響
二、民國法制的“大陸法系化”加深
三、新中國法制中的大陸法系影響
結語
第十四章 中西法倫理合璧與法治模式的中國特色
一、中西兩種法倫理的優長與偏誤
二、中西兩種法倫理結合的可能性
三、中西兩種法倫理結合的方式和途徑
結語
原版后記
修訂版后記
| 基本信息 | |
|---|---|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03140573 |
| 條碼 | 9787203140573 |
| 編者 | 范忠信 著 |
| 譯者 | -- |
| 出版年月 | 2025-09-01 00:00:00.0 |
| 開本 | 其他 |
| 裝幀 | 精裝 |
| 頁數 | 402 |
| 字數 | 360 |
| 版次 | 1 |
| 印次 | |
| 紙張 | |
暫無商品評論信息 [發表商品評論]
暫無商品咨詢信息 [發表商品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