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無商品咨詢信息 [發表商品咨詢]
這本書原為作者在海外求學時寫下的博士論文,后由經她親自翻譯回中文,同時又增補了一些內容,融合了西方宗教、哲學、思想史等諸多背景,帶來一種貫通的獨特視角。
中國的傳統文學批評把“自然天成”“道法自然”等看作是文學創作的典范性審美標準。本書則挑戰了這種傳統中肯定“自然”的批評方式,提出“自然”與“人為”之間的絕對矛盾,人對“自然”的追尋猶如西西弗斯無休止的勞動,永遠不能達到目的,但恰恰是這種永恒的徒勞,凸顯出文學創作的超越性價值,而蘇軾恰是這種超越性的生動體現。
在中國古代文論中,“自然”幾乎是文學的最高標準:寫得好便是“自然流露”“道法自然”,可人真的能完全融入自然嗎?本書以蘇軾為切入點,對這種傳統看法提出了挑戰——人對自然的追求,或許永遠無法真正抵達,但正是在這種永不停歇、注定徒勞的追尋中,人的價值能得以凸顯,蘇軾的創作即是這種寫照。
本書討論了蘇軾文學創作背后的佛、道等思想資源,又以蘇軾對牡丹和名石的吟詠來闡發對自然美的爭辯,最后落在他晚年和陶詩及丹學上。把蘇軾幾經貶謫的命運與各種帶有象征性的意象聯系在一起,展現了蘇軾的審美、創作以及他在有限的肉身與無限的自由之間的掙扎。
楊治宜,江西宜春人氏,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漢學系教授。曾就學于北京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致力于探討詩學與其他智識領域之關涉。近年來的研究主要從政治思想、革命美學、文化記憶和數字技術角度,討論中國現當代文學內部的古典詩詞以及數碼空間的華語古典主義。
再版序
中文版序 柯馬丁
自序
導言
2016年2月20日,瑞士巴塞爾
否定的自然
藝術與自然
蘇軾:一個天才的神話
第一章 詩心如鏡
風格、詩人與道
一位青年僧人的藝術教育
僧詩及其批評
詩歌作為“方便法門”
結語:言說無言
第二章 制造“自然”
藝與“學”
坐忘與解脫
雪堂與“似境”
結語:通過有限,抵達不朽
第三章 名花的挑戰
自然美學
花解語
佛寺牡丹考
“色”與道德
結語:面對絕對自然的獨白
第四章 雄辯的怪石
無用之用
用之無用:硯石之例
文人經濟學
結語:“非人”而人
第五章 回歸內在的烏托邦
尚友古人
隱喻的山川
詩歌的民族學
怨詩
桃花源與內在烏托邦
歸去來
結語:通過陶潛,抵達自身
第六章 逍遙的肉身
作為業余愛好的丹學
閱讀命運
龍虎鉛汞說
白鶴峰上的道人
撤出自然
縱身見在
結語:妥協此在
跋
參考文獻
| 基本信息 | |
|---|---|
| 出版社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 ISBN | 9787108081834 |
| 條碼 | 9787108081834 |
| 編者 | 楊治宜 著 著 |
| 譯者 | -- |
| 出版年月 | 2025-10-01 00:00:00.0 |
| 開本 | 32開 |
| 裝幀 | 精裝 |
| 頁數 | 335 |
| 字數 | 198000 |
| 版次 | 1 |
| 印次 | 1 |
| 紙張 | 一般膠版紙 |
暫無商品評論信息 [發表商品評論]
暫無商品咨詢信息 [發表商品咨詢]